日前,《人民日报》刊登采访我校董事会常务董事欧阳钟灿院士文章,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欧阳钟灿:中国博士后首位院士
他是中国最早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之一;他是中国博士后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院士;他是首届“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的获得者……他的成长过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见证了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20年来所走过的坚实历程。他,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
1984年,38岁的欧阳钟灿获得清华大学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清华毕业的第一个理学博士,但他并未停下奋斗的脚步。次年春,欧阳钟灿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
“这里有名师指点,有高层次讨论。我有了一个完全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机会。”回忆20年前那段时光,欧阳钟灿很感慨:“博士后是我科研历程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
在郝柏林院士的指导下,欧阳钟灿瞄准了国际上研究的一大热点:分形,并完成了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用计算机模拟出硫酸锌电解分形生长的全过程。他提出的“场力与扩散竞争理论”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还被国外学者评为与著名的“DLA理论”并列的两篇分形生长机制重要文献之一。
1993年,首届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华裔杰出成就奖;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周培源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辛勤的汗水铸就了座座奖杯。面对成就,欧阳钟灿并不满足:“我们要追求开创性研究,我们要做第一步的工作,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做第二步、第三步。”
1986年秋,作为国内17个获“洪堡奖学金”学者之一的欧阳钟灿,远赴德国做研究。他选择了正在研究生物膜理论这一新兴领域的Helfrich教授。“对一个搞理论物理的人而言,这更有挑战。”
工作仅4个月,他就推导出膜泡曲面普遍方程,并将这一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这可是Helfrich———液晶生物膜理论开创者自1973年开始这一领域工作以来的第一篇《快报》文章。
苦心人,天不负。推导出膜泡方程,并求出一系列膜泡方程的解,其中包括著名的双凹碟形的红细胞形状解;预言存在一种面包圈形的解,并为多家实验室观察证实……欧阳钟灿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成就。1997年,他也光荣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岁月催白发,不屈青云心。几近耳顺之年,欧阳钟灿仍奋斗如初。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1日 第十五版)(作者:郭燕燕)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2/378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