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斯:科学只有被误用才会有危险

创建者:96009时间:2006-04-21浏览次数:430

  

      4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教授来到泉州师院梯形教室,作了一场名为《物理学的未来》的学术讲座。在厦门大学85年校庆之际,厦门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吴晨旭教授通过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向格罗斯教授发出了中国行的邀请,才有了这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格罗斯用汉语说的一句“你好”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也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做喜欢做的事情并勇于尝试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兴奋的年代,对大家来说,这非常幸运。”格罗斯用这句话拉开了演讲的序幕。“我是一个物理学家,更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我的研究是通过纸和笔来完成的。我对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法则、研究物质的整体结构如何构成非常感兴趣。”

    原子的正中间有一个非常小的东西,占据了它的大部分质量,这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夸克构成,不可能把夸克从原子核中分离出来。在量子色动力学中,足够靠近的夸克间几乎无法感觉到强作用力的存在,以至于它们完全可以作为自由粒子活动。这就是格罗斯在1973年和另外两名科学家通过一个完善的数学模型公布的“渐近自由”理论,并经过了许多年才被实验所证实。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夸克的相互作用力是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格罗斯打比方说,这就像一条橡皮筋——拉得越长,力量就会越大。

    格罗斯面对在座的300名师院学生说:“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将会成为更为年轻的人的老师。那么,你们应该传递给你的学生这样的信念——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格罗斯表示,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对所要研究的领域保持足够的兴趣并为之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年轻人来说,你们必须不断地提问题,不要总是相信老师告诉你的一切。也不要告诉你的学生,让他们永远相信你所说的话。”

    格罗斯教授的话引起了在场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笑声。他认为,自然科学需要不断地质疑我们相信的东西,不要迷信权威,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格罗斯的最后一个建议是要学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他解释说,如果你不试图做那些看起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你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即使最后你失败了,也能够促使你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最终成功打下基础。所以,永远不要害怕你所做的一切,要勇于尝试,始终拥有伟大的梦想。

    格罗斯说自己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己的家庭比较重视思想方面的教育,全家吃饭的时候经常谈一些政治、哲学方面的话题,一家人都喜欢读书。但自己成功背后并没有名师的指点。至少在小学和中学自己并没有遇到好老师。对物理学的兴趣是小时候看科普读物得来的,爱因斯坦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学术研究陷入困境该怎么办

    格罗斯说,“我相信,21世纪影响世界的应该是物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很多想法其实来自于潜意识。”

    学术研究中陷入困境该怎么办?格罗斯教授表示,当你在做学术研究时,不妨同时考虑两个问题。当第一个问题碰上解决不了的麻烦,暂时陷入困境的时候,可以先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时,实际上大脑并没有停止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仍然处于思维状态。在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柳暗花明”,从而找到新的思路。

    当学生问:从好莱坞的大片中看到一些科幻描写,一个人从一个空间被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可能吗?格罗斯的回答是,根据现有的物理学知识来看,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不是第一个被转换空间的人。还有学生问物理学中有没有已经证明没有可能的领域,格罗斯幽默地回答,当然也存在一些已经证明不可能的东西,如时间机器。根据现在的时空理论,它是不可能的。譬如,你对你妈妈不满意,但你不可能让时间回到从前,让你妈妈不要生你,因为如果那样就没有你了。还有学生问物理学中有潜在的危险吗?格罗斯满脸严肃地说,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没有危险的,科学只有被误用才会有危险。例如现有的原子弹,它可以把地球毁灭千万次,但是与原子弹相关的核物理知识是没有错的。

    格罗斯说,虽然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是在美国的科研学术环境里拿到了诺贝尔奖,但是他们的血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的智慧。他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中国的科学家拿到这一奖项,甚至还会有外国人因为在中国参与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

    “你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拥有非常棒的过去和现在,你们也会拥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未来。我相信,诺贝尔奖离中国已经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