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足球博彩戴聪杰赴南极考察 传回南极日记

创建者:06045时间:2007-09-22浏览次数:265

  

应澳大利亚南极局之邀,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主任戴聪杰副教授再赴南极,参加“2007—2008澳大利亚南大洋走航科学考察

  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戴聪杰于20051月至2月底,第一次赴南极长城站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主要进行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研究,重点研究Microbialloop(微食物环)。戴聪杰是第一个从家乡出发赴南极考察的泉州人。

  据悉,戴聪杰第二次赴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为调查早春东南极海冰物理过程及生态过程,考察路线为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的霍巴特出发前往南极,考察结束后按原路线返回。考察计划时间为826—1023日。研究目的是揭示气候变化对南极海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将对全球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悉,全国受邀参加此次国际合作考察仅三人,另两位是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的老师。

戴聪杰南极日记:海豹很友好

 

泉州师院副教授戴聪杰4日乘坐南极光号破冰考察船,从澳大利亚霍巴特第四码头出发赴南极科考。他克服晕船等困难,坚持为本报撰写南极日记,昨日首度传回报社,现选登如下。

  94日首日便晕船

  今天上午10时,随着一声笛鸣,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考察船缓缓驶离了霍巴特第四码头,我们开始踏上南极征程。

  昨天在澳大利亚南极局开了一整天的会,由澳大利亚南极局官员给我们作了16个专门议题的报告,主要有这次南极科考的目标和意义、船上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的技术支撑和后勤保障、船上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船上生活和行为规范、乘坐直升机的安全操作要领、如何解决晕船问题等,最后还让大家喝了点酒(因为船上是不允许喝酒的)。

  南极光号考察船驶离霍巴特港时,码头没有欢送的队伍,没有彩旗和鞭炮,只有十来个码头工人和海关官员热情地挥动着手臂与我们告别。记得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号考察船驶离上海时,码头上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由此看来,南极考察在澳大利亚人看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下午1时,海浪虽然不高,但暗流涌动,船开始左右摇摆,我觉得有点晕了,爬到床上感觉好点,慢慢觉得困了,但无法入睡,因为船不仅左右摇摆,还前后起伏,晃荡得更厉害了。晚餐时间我一到餐厅就觉得不对劲,一点食欲都没有,喝了杯开水就回宿舍,结果一进门就开始呕吐。起航的第一天就这样,西风带可怎么过?真是越想越怕,但愿过了今晚,会渐渐适应的。

  96日能吃东西了

  今天是上船的第三天。昨天躺了一整天,只吃了早餐,但不久又吐出来了。整天就这样躺着,连下楼倒杯开水也困难。晕船的人还真不少,看来大家都得经受考验。

  今天感觉好了很多,上午接到通知,要将上海穿的衣服鞋帽拿去抽吸干净(用吸尘器抽吸),以免污染环境。我已经能自己做这些事了。由于怕再呕吐,早餐和午餐都只吃一点点,值得高兴的是居然觉得肚子饿了,晚上应该美美地吃一餐,睡个好觉,以保持好体力来对抗西风带

  97日惊喜连连

  在船上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今天上午仪器示范如何在冰上钻孔和钻取冰芯,下午示范在冰区如何穿戴鞋、帽、探险服及相应的辅助保护装备,晚上安排日本、德国两位科学家报告他们此次要做的研究内容。

  今天不晕船了,也有较多时间跟同宿舍的伟(wee Cheah)聊了起来,原来伟还是我们福建漳州人,他中文名字叫谢葵,是今年才考上塔斯马尼亚大学(Tasmanaia University)的博士生,他乡遇故人,着实让我兴奋不已,伟也很激动,我们聊了很多。

  更让我惊喜的是,听完讲座出来,这次由澳大利亚教育部选派的两位专门在船上做博客的足球博彩递给我一封信,信封里装着一张贺卡,是一位叫希瑟·刘易斯(LewisHeather)的学生要她们带给我的,贺卡是他自己做的,正面画了大海、冰川和喷薄而出的太阳,背面画了张邮票,票面上两只企鹅栩栩如生,憨态可掬,邮票上下两端都写上了ANTARCTICA(南极洲),贺卡写得很风趣:“Dear Dr DaiCongjie, I wish you luck on the voyageHope you dont  fall off the boat or the boat ,doesnt fall on youFrom Lewis Heather(亲爱的戴聪杰博士,我祝你航行好运,祝福你不会从船上掉下,愿船儿不会失去你。)这是我此次南极之行收到的第一份珍贵礼物。

戴聪杰南极日记:西风带并不可怕

98

  在船上待了整整5天,除前两天晕得厉害外,后面几天感觉都还不错,只是船晃动得厉害,晚上都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回顾这几天船上的生活,倒是蛮充实的,听取各种资讯,接受必要的训练。船上的吃住条件算是相当好了,两人住一间房,带有卫生间。一日三餐都很丰盛,鱼、肉、蛋、虾、菜、面包、面条、米饭一样也不缺,蔬菜、水果通常做沙拉(salad),不做沙拉的水果有苹果、橙、橘子、香蕉和葡萄。每餐吃完后45分钟内一般不进餐厅,其他时间随时都可到餐厅喝咖啡、吃点心或水果。就餐环境很好,可同时供84人用餐。还有专门的洗衣房。通讯设备也不错,电子邮件每天收发4次,即7时,12时、16时和21时,电话今天才通,但除了澳大利亚外,其他地区均不能通话。总的说来,只要你对付得了晕船症,船上的生活设施一点也不比宾馆差。

  今天要过西风带了,我们都做好了准备,但实际上并没有想像的可怕,只是温度较低(甲板温度将近0摄氏度),船摇动的幅度大一点,频率快一点。早上我们还全副武装,带上救生圈到甲板上演练,中午进行通讯和急救训练,晚上还听报告,特别是有关国际极地年(IPYinternational polar year)的报告引起科考队员强烈的共鸣。

  晚上8时整,全体考察人员还一起度过船上的第一个周末,举行了一个很西方式的有奖竞猜活动。大家都很高兴西风带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事先没有想到的。人生的旅途中,往往要经历各种磨难和挑战,就像南极之行必定要穿过西风带一样,只要有信心、有准备,积极面对,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戴聪杰南极日记:体验“太空舞”

99

  今天没有训练任务,我开始着手配制药品,准备过滤海水等,晚上是例行的“scientist talks”,由两位专家作研究报告。

  昨天实训时我也参加了抢救病人活动,还用担架抬着Dave Tonna兜了一圈。晚上例会后,Andrew在餐厅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我突然想起Andrew昨天拿着相机照个不停,因此走上前跟他打招呼,说明想拷贝他拍的演练抢救病人的相片,Andrew非常热情,一大口把咖啡喝了,就带我上楼。Andrew工作的地方在A层,相当于从餐厅(在E层)算起第五层。到了Andrew办公室,我站立不稳,像在跳太空舞,而Andrew却若无其事地打开电脑(电脑、键盘都用绳子固定在办公桌上),我真服了他。要知道,坐船近一个星期,我自信已经适应了船上生活,比如走路要与地板呈7080度角,并随船的摆动和走路方向不同,或左倾、右斜,或前俯、后仰,这样走起路来省力又有点飘飘然,感觉极好。没想跑了趟Andrew办公室回来又犯晕了。我终于明白了,这次托尼很照顾考察人员的,我们都住在D层(相当船甲板下一层),船员住在C层(相当船甲板上一层),餐厅和实验室都在E层(相当船甲板下二层),我们活动的区域主要在甲板下一、二层,可以说船晃动的幅度是最小了。

  我终于对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有了更深的理解,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有深切的体会,即使是亲身经历了,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就像同样乘南极光号前往南极,住在甲板上的人与住在甲板下的人的体会又怎么会是一样的呢?

戴聪杰南极日记:别样足球博彩节

910

  今天凌晨2点,我们把时间往后拨了1个小时,这意味着可以多睡1小时。

  清晨,当我睁开眼睛往窗外一望,顿时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住了,我们仿佛驾着一叶扁舟,徜徉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里。抬头远眺,一叶叶雪白无瑕、晶莹剔透的荷叶,连成一片,直至天际,近看,较大的荷叶上往往还叠放着35片小荷叶,大荷叶的边缘向上卷起,肥厚的荷叶雪白,瘦薄的荷叶剔透,别有一番风韵。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给远处的荷叶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在这一望无际的南大洋的浮冰区,3600吨位的南极光考察船无疑就是一叶扁舟。

  我简单地穿件外套就直奔甲板,这时的甲板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风一吹,像冰钻往身体里扎。我匆忙拍了几张相片,跑回来套上羽绒服,穿上保暖袜子、戴上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地重新登上甲板,这时看见一只海鸟,通体雪白,像个采莲的姑娘,在荷叶间穿梭,尾随着南极光,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不知道对于我们的到来,这只孤独的鸟儿是表示抗议呢,还是欢迎?

  中午日本专家川口(Kawaguchi)在船员的协助下,放网捕捉南极大鳞虾,在水下300米处拖网,拖了两次网,结果只捕了不到50只的鳞虾幼体。

  为了庆祝来到了浮冰区,晚上准备在拖网甲板上进行BBQbarbecue,烧烤),托尼还拿出了啤酒和葡萄酒(船上平时是不允许喝酒的),不过啤酒最多只限3瓶。晚餐极其丰盛,烤牛肉、烤大虾、烤香肠,香气扑鼻,各式沙拉,色彩丰富。在国内,今天是老师们的节日,远在万里之外的我和李志军、王永学两位老师,借托尼的酒,举杯庆贺我们的节日。

  在南纬6252分,零下11摄氏度的甲板上,喝着冰镇啤酒吃着烧烤,这样的足球博彩节,我想今生不会有第二次!

戴聪杰南极日记:开工遭遇马达罢工

91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像是专门为南极浮冰区白皑皑的风光而写的。这里只有一种色调———白,冰的海洋、雪的世界,冰雪天共一色,置身其中,再不用与天公试比高,你已经不知道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了。南极光号就像一颗猩红的流星,划落在白色的天幕之中。

  中午11点,听了简单的工作规程介绍和安全注意事项后,各小组用小拖斗拉上自己的实验用具,较大的仪器由雪地摩托车运送,我们很快到了现场,做好采样的预备工作,回到船上吃完午餐就开始钻取冰芯。在冰天雪地里工作,是很艰苦的事情,但其中也有很多乐趣,卡罗琳(CarolineLapworth)带了只玩具熊到现场助威,冰芯钻完后冒上来的海水中竟然出现了活蹦乱跳的南极大磷虾,这些意想不到的事着实让我们高兴了一阵。但也有意想不到的事让我们吃尽苦头,我们带去用于钻取冰芯的马达发动不起来,只好人工来钻了,尽管冰层不厚,还是累得够呛。要是遇上厚的冰层,我们的任务可能就得泡汤了。

  除了钻取冰芯外,我还有个任务,就是协助李志军和王永学老师竖立标杆。要知道这根6米长80公斤重的铁家伙已经给李老师出了不少难题,比如身价只有几百元,而托运费就花了两千多元。这么娇贵的笨家伙,在冰冷的寒风中想把它竖立在坚冰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让他立起来,让它工作三个小时。卸下它更折腾人,因为这时已经是傍晚630分,风渐渐大了起来,让我们感到易立难废的尴尬。

  第一次采冰芯,最累的一天,最有体会的一天。

913

  海豹很友好

  昨晚船在原地停靠,今天还要在这个站位待上一天,目的是用雷达和间隔钻孔法测量这个站位200米断面雪的厚度和冰的厚度,并让水下机器人到浮冰下的海水里探测。船不走也好,晚上正好可以把12日采回的冰芯处理完。

  由于昨晚没睡的缘故,早上睡到1130,正好赶上吃午餐。中午迎来了几只海豹,它们是沿着让水下机器人下去的冰洞爬上来的,也是我们在茫茫冰海中见到的第四种南极动物,自然成了明星。它们摆出各种Pose,任凭我们拍照,对我们毫无敌意,也许是以这种方式感谢我们钻个洞让它们出来透透气。科考队员都感到应该更好地保护南极环境,才不会辜负海豹对我们的友好、信任。

  914

  温度降到零下21

  今天早上到达第三个站位。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冰面上刮起了大风,气温降到零下21,脸部裸露的地方像刀割一样,但不久就失去了感觉,鼻孔呼出的热气,顿时在口罩和护雪镜边沿凝成了白霜。白色,好像要吞噬一切,就连一身红装的南极光号也被素裹了,能见度极差,相隔100多米就不见人影,惟有白茫茫一片。大连理工大学的王老师的录像机在房间里显示还可用9个小时,结果带到作业现场一开机就显示电量不足,看来也得让电池穿上保暖服。可当我们拉着工具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流了不少汗,要不是厚实的工作服挡在外面,恐怕连汗都会冻成冰。

  由于此处没有卫星覆盖,email发不出去。因为担心大家失去与外界联系后,孤独感和焦虑会更加强烈,所以,船上医生告诫我们在睡觉前4个小时不要喝咖啡和吃巧克力,以保证睡眠质量,有什么心里话要跟同伙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