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一座因民营经济而兴、因万众创业而名的城市,其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在21世纪初,这里诞生了“晋江经验”。10多年来,“晋江经验”不断与时俱进,从最初单一经济发展,拓展到如今的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这是各方努力的共同结果。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晋江更是精准发力、服务民生、助推发展,始终作为“晋江经验”的践行者、诠释者和开拓者,探索出一条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近日,本报就此专访晋江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建新,探寻 “晋江经验”引领下如何构建晋江的科创生态体系,打造科创生态“闭环”。
“因地制宜”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近年来,晋江坚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创新探索在创新能力、区域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平台构建,为实现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积极实施创新机构倍增计划,让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晋江,服务晋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谢建新告诉记者,近几年,晋江不断提高优惠力度,采取“一院一策”精准引进知名高校、大院大所设立高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其成为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的新型研发机构。允许新型研发机构所在乡镇、街道、开发区根据晋江市奖励资金按比例配套奖励,并鼓励晋江规上企业投资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公司制研发机构。
据了解,晋江目前拥有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州大学晋江研究院、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海西分院、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晋江中心等产学研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了“一行业、一平台、多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此外,晋江还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双创”活力走廊,持续加快发展高新产业聚集区、科教产业集聚区,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引导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后孵化阶段的扶持力度;引导一批闲置厂房改造升级,为新兴产业企业落地提供空间,推动高新技术在晋江“开花结果”,促进形成集聚创意、创新、创业、创投、创客的产业孵化生态圈。
据了解,目前晋江市有10多家特色众创空间或孵化器,涵盖食品、物流、文创、科创等领域。其中,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有5家。
引智纳才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晋江紧紧抓住“高端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坚持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从2016年起,晋江实施优秀创业团队引进“海峡计划”,通过推行“领军人才”+“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的引才模式,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落地晋江,推动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创新成晋江实体产业聚集。
在建立项目科学评审体系方面,晋江出台《晋江市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评审办法(试行)》,将符合晋江产业导向、具有领先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良好、可行性强的项目筛选出来,共吸引了全国107个各地创业团队和项目参评,63个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入围“海峡计划”。
在建立项目落地保障机制方面,晋江一方面强化政策兑现,按照标准为入围“海峡计划”的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扶持资金。据悉,截至目前,共发放已入驻的37个团队和项目创业扶持资金1500多万元;另一方面,不定期举办“海峡计划”高新技术成果对接会、投融资洽谈会等,帮助项目技术服务晋江产业,推动企业创新转型。目前,已有4位国家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和团队落地晋江。
此外,近年来,晋江整合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创新创业大赛、“海峡杯”福建(晋江)创新创业大赛、“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集成电路“创业之芯”大赛的资源、成果,定期举办高水平、高效率的对接活动,为大赛优秀的获奖项目提供创新支持、创业孵化、资源对接、资金助力、项目落地等服务。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据谢建新介绍,晋江从研发人才的衣食住行入手,完善人才引进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研发人才工薪待遇、子女入学、住房补贴、工作环境、创业融资配套政策、设施;鼓励、引导研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股权再分配等方式获取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的收益,着重体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认定中的权重;鼓励高校专家入驻企业挂职兼职,引导企业按需聘请高校专家担任企业研发项目负责人,重点引进高端人才,推动设立“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作为晋江人才工作展示的窗口,组织知名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等国际性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对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借助中国·福建海外人才创业周活动等平台,邀请海外人才来晋江创业发展。
鼓励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晋江积极贯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近两年每年增长速度保持在40%左右,加快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谢建新告诉记者,晋江每年投入近亿元资金,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6个方面,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在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方面,晋江研究实施县级企业研发项目费用加计扣除奖励计划,将原本只对企业当年度单一研发项目进行补助改为对企业当年度可列入税务部门加计扣除的全部研发项目进行奖励,撬动各研发单位的研发投入,解决研发项目耗时长,研发奖励资金拨付时长过长等问题,同时有利于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将原本奖励企业成功研发项目转移到奖励企业研发行为上来,起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效果。
“鼓励、引导企业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引导企业优秀产业化项目申报各级科技奖项,各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大胆创新,升级、改良、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一批科技成果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据谢建新介绍,安踏、恒安、百宏、兴业皮革、茂泰等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组建研发平台,涌现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据悉,目前,晋江共有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26家,新增高新企业41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88家,全市1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其中国家级示范站1家、省级示范站2家,8家获得省级认定、11家获泉州市级认定。
作为晋江市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2017年,晋江海峡科技大市场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推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改造,提升晋江技术创新能力。“海峡科技大市场是加快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晋江区域,全方位集聚和统筹科技资源,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与技术成果,对接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打造集‘三网一厅两中心八平台’的便利化、一站式科技服务综合体。”谢建新介绍,在近1年时间的探索中,海峡科技大市场开展了“一周一对接、一月一专场”,举办晋江市科技创新产业对接会,开展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福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专场活动,运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已开展科洽会活动两期,共征集各类项目39187项,服务企业4300多家,完成供需对接2470次合同金额9334.27万元。
接下来,晋江将继续大力构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创新链条,抓好开放协同,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进入晋江。同时,让科研与产业形成有机互动,在信息网络、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领域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谢建新告诉记者,晋江将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推动创新链嵌入产业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加强科研诚信和创业环境建设,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为将晋江建设为国际创新型品牌城市提供有力支撑。